绿僵菌是广谱的昆虫病原菌,据统计,绿僵菌寄主昆虫达200种以上,能寄生金龟甲、象甲、金针虫、鳞翅目害虫幼虫和半翅目蝽象等 。可诱发昆虫产生绿僵病,可在种群内形成重复侵染 。在应用上,主要是利用金龟子绿僵菌来防治害虫,从防治规模看,绿僵菌发展成为仅次于白僵菌的真菌杀虫剂。绿僵菌对人畜无害,对天敌昆虫安全,不污染环境。
绿僵菌寄主范围广,可寄生8目30科200余种害虫。主要用于防治金龟子、象甲、金针虫、蛾蝶幼虫、蝽和蚜虫等害虫。绿僵菌有金龟绿僵菌和黄绿绿僵菌等变种,生产上主要用金龟绿僵菌变种的制剂来防治害虫,如地下害虫、蛀干害虫、桃小食心虫、椰心叶甲、飞蝗、甘蓝小菜蛾、菜青虫和番茄棉铃虫,以及小水体中的蚊幼虫孑孓等卫生性害虫。生产上常用剂型有粉剂(每克含孢量23亿-28亿个或50亿以上)、10%颗粒剂和20%杀蝗绿僵菌油悬浮剂。
发育的最适温度约24℃-26℃之间,在10℃-30℃之间仍可正常发育;分生孢子一般在60℃左右即能很快丧失发芽能力。此菌在pH4.7-10之间可以正常发育,但最适pH为6.9-7.4。虽然绿僵菌可以在无机培养基上生长,但培养基中含有机氮源比含无机氨源对它的生长更为适宜;绿僵菌对碳源则无特殊需要。在干燥情况下绿菌的分生孢子可以保存3年以上。
绿僵菌对寄主昆虫的感染与其它虫菌基本上相同。绿僵菌的分生孢子很容易附着于寄主昆虫皮肤的节间处,当遇到适宜的温湿度,分生孢子即行萌发,产生芽管,并形成菌丝。菌丝可分泌能够溶解几丁质的酶,溶解昆虫体壁。并借助菌对寄主侵入产生的压力,使菌丝侵入寄主的表皮,进而逐步向内侵染,侵入昆虫的脂肪组织和肌肉。菌丝在昆虫体内繁殖,进而导致昆虫死亡。当寄主昆虫被绿僵菌初感时,在体壁可见到黄褐色的斑点,由于受到绿僵菌毒素的作用,昆虫开始表现神经系统障碍的现象。幼虫取食停止,对刺激的反应降低,最终死亡。死亡后的尸体僵化,虫体内的菌丝开始向体外伸延,虫尸很快被一层白色菌丝所包被,之后一、二日,在菌丝上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,则变为绿色或暗绿色。
2009年Bischoff等对绿僵菌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,绿僵菌属共含12个种,分别为金龟子绿僵菌(M. anisopliae)、黄绿绿僵(M. flavoviride)、白色绿僵菌(M. ablum)、棕色绿僵菌(M. brunneum)、贵州绿僵菌(M. guizhouense)、平沙绿僵菌(M. pingshaense)、柱孢绿僵菌(M. cylindrosporum)、蝗绿僵菌(M. acridum)、大孢绿僵菌(M. majus)、耐寒绿僵菌(M. frigidum)、鳞翅目绿僵菌(M. lepidiotae)和球孢绿僵菌(M. globosum)。其中黄绿绿僵菌又包括4个变种,即黄绿绿僵菌小孢变种(M. f. minus)、黄绿绿僵菌大孢变种(M. f. flavoviride)、黄绿绿僵菌新西兰变种(M. f. novazealandicum)和黄绿绿僵菌瘿绵蚜变种
(M. f. pemphogum)。
白色绿僵菌
白色绿僵菌(Metarhizium ablum Petch)分生孢子拟卵形或椭圆形,菌落产孢前形成菌丝段(菌体)而不是由菌丝体组成的膨大团块,孢子灰棕色。该菌是叶蝉的专性寄生菌。
金龟子绿僵菌
金龟子绿僵菌( Metarhizium anisopliae Sorokin)在PDA培养基及察氏培养基上菌落绒毛状至棉絮状,初为白色,产孢时橄榄绿色。菌丝具分隔和分枝,透明,直径为15-20μm,分生孢子梗很难与菌丝区别,直径约2pm,其末端产生瓶形小梗,(8-16)μm×(1.5-2.2)μm。从瓶梗的末端以向基式连续形成长串链的分生孢子。分生孢子单细胞,长椭圆形到圆柱形,两端钝截形或钝圆,大小变化较大,(5-9)μm×(2-4.5)μm。单个存在时色亮,成堆时成橄榄绿色,脱落的孢子常聚成菱形孢子团状或壳状结构。
Tulloch将该菌分为两个变种,即小孢变种和大孢变种。小孢变种即原变种分生孢子小,(5-8)μm×(3-4)pm,世界性分布,寄主广泛,至少寄生8个目200余种昆虫及一些螨类和线虫。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价值,已开发为真菌杀虫剂,并已在巴西等国家注册。大孢变种分生孢子大,(10-16)rm×(3-4)μm,较少见,寄主范围较窄。
黄绿绿僵菌
黄绿绿僵菌( Metarhizium flavoviride)在察氏培养基上,菌落呈黄绿色,培养2周菌落直径达55mm。分生孢子梗疏松轮状分枝,其上着生1-2个瓶梗,瓶梗杆状,顶部尖,大小为(7.2-12.5)μm×(1.8-3.0)μm。分生孢子单胞,卵圆形,具不同的端部,大小为(7.2-9.3)μm×(3-4)μm,在瓶梗上形成向基性的链。